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千墨艺术网 > 百家争鸣 >

《雄安古镇漫记》:打开雄安古镇的“生命密码”

来源:千墨艺术网【燕赵之声艺术频道】|发布时间:2022-04-01

        继2016年推出《流光碎影》后,雄安作家王广乐时隔五年再次发力,创作完成了散文集《雄安古镇漫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我认识的王广乐是一位有着自己性格和写作方向的作家。其新作《雄安古镇漫记》沿袭了一贯的写作优点,保持了古典儒雅的艺术气质,文笔舒缓自在,古意悠悠,不激不厉,有着文化散文的风范和史话般的讲述。我还知道,作者动笔前不辞劳累,教学之余驱车或骑车实地探古访今,踏勘遗存,查看志书,考证传说,由此可以窥见写作的态度。
        白洋淀是一片雄古而神奇的水土,雄安新区在这里应运而生,是得仰天泽的历史秉承。正如作者所说,写《雄安古镇漫记》这部作品的动因,离不开雄安新区的设立。在新区掀起建设高潮的时候,也激发了众多文学人士的写作热情,开启了尘封雄安大地许多的“生命密码”,用笔“打捞”记录丢失在路上那些有质感存在的人文风物。王广乐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用心人。
        《雄安古镇漫记》以雄安新区内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城镇古村落为写作对象,具有鲜明的白洋淀地域特点。该书以旧事旧物旧情为写作主题,也是该书的重笔。这些古城镇虽然都与白洋淀历史发展脉络关系密切,但每一篇又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客观上多维度、多层面、非静态、不孤立,用文字延展了古镇的空间意义和现场性。品读全书,有如翻阅雄安古镇文化的史话“典籍”,将深厚的历史感、理性的思辨融为一体,以物达情,抒发、解构思想的内质,拓宽了作品的视域,赋予了城镇深层的咀嚼意味,同时又裹挟着它们的历史命运,不时展开新的美好画面和向往。
        在对古城镇的叙事中,作者把 “州”“城”“寨”“堡”“口”等古镇名称的来历、发展脉络的关联性,用史料、民间传说、掌故作支撑,以及过去与现在的交织互渗、有距离感的关照,从而使那些沉睡于历史的物事复原“身世”,哲思且深蕴。而对古城的城墙又意象为“一座巨大的屏幕,烽火硝烟,风花雪月,在不同的时段更迭上演”。在作者心中,城墙是一座城的外骨骼,在战事水患频仍的岁月,特殊的地域,不仅是防御外侵,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功能,因而与众不同;又从一次次在遭逢战火和水难中给予了先人们何时才会带来哪怕短暂的和平、安宁和灵魂该何处安放的怅惘、忧思,陷入冷峻沉重、战栗惶恐、悲壮感伤的情绪里。当双手触摸被淀水的岁月侵蚀得斑驳残损的城墙时,再次生发出“是什么让它们变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平整、光洁?是什么改变了一座城,又是什么改变了我的记忆”的自问和慨叹。作者看来,历史的物事是有反思能力的,又能在多灾多难中自我应变调适。
        跟随作者的笔游走,抉取古镇的楼、宇、寺、庙、宫、祠、院、坊、阁,旧时旧物,一桩桩一件件,感到人们的世界是那样的丰满充实。透过明清、民国时期兴建的这些建筑,看到了雄安这块灵动的土地崇文尚学,看到了儒、道、佛等文化思想的勃兴,看到了先人圣贤厚重的足迹。渥城元妃金章宗的娇宠,卧牛城三贤大儒的气韵,雄州瓦桥边关的烽烟,鄚州扁鹊医术“随俗为变”的神圣,濡阳“圣人殿”的庄严,赵北口“十二连桥”的恢宏……把一派繁盛的人文风貌一一纳其心,放逐于情怀的表达。读者通过对这些具体物事生动的记叙,恍若回到了那个只留下记忆或一抹影子的旧时代;倏然一个转身,仿佛那一抹影子里或能找到点自己的背影,一切都还存在,依然“活”在人们的眼前。
        作者对生长的这片水土永远是热爱的,对生活的过往充满了怀念,暖心热眼,这在他的作品里有着深切的表达。我们也读到了他沉郁丝丝的乡愁情怀,但他的这种情怀是有胸襟的,他更是为了唤醒一种由历史沉浸而积累下来的跨时代的文化记忆,是对古老人文精神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作者:王英年

来源:雄安之声

 

点击“雄安之声”浏览更多信息 

 
Copyright © 2021 千墨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刘子康律师
投稿邮箱:phf169@126.com 联系电话:0311-80760368
冀ICP备11008527号-2